你留意过自己一天吃下多少食物吗?来源是否安全?营养如何?食物的属性和洁净决定了你我的健康状态,大意不得。我将常吃的食物分为天然食材、加工食品和酱料3大类型:
  
  类型1 看得到原始型态的天然食材
  
  经种植或自然生长的作物、经养殖得来的肉品及产物等,都属於天然食材,凡看得到原始型态的食物都归在此类,应该占摄取量的最大宗;包括米、肉、蛋、蔬菜、水果等都属於此类。
  
  类型2 改变食物原本样子的加工食品
  
  透过科学方法制作得来的可食物品叫做食品。最初的美意是想让食材更有变化,并增加烹饪的便利性。如果是用真食物来加工,又没添加化学合成物质,基本上是无害的,但仍不建议占饮食的太高比例;包括面条、冬粉、面包、豆干、贡丸、香肠、酱菜和火锅料等都属於此类。
  
  类型3 增添饮食风味的调味酱料
  
  这类食物的摄取量虽少,若用不得当,对身体的荼害不小於前两项。除了油脂提供较多热量外,其他酱料通常用来增添饮食风味;包括油品、酱油、醋、辣椒酱、沙拉酱、芥末酱等都属於此类。
  
  市面上假食物充斥,媒体多将矛头指向制造者,然而我想提醒大家,所谓市场机制是制造者、通路商和消费者3方面共同促成的结果,换言之,大家都有责任。
  
  我曾经算过百货公司超市、大卖场的促销型录,上头的食物约有85%属於安慰食品(如布丁、蛋糕、巧克力、薯片),食材只占15%,其中还包括已加工食品(如粽子、贡丸、水饺、烤鸡)。
  
  厂商愿配合促销,有利可图是主因,从另个角度看,也代表消费者乐於买单。在商业广告的洗脑下,太多人习惯用安慰食品来纾解压力、排解无聊,甚至用来喂养和犒赏小孩,这样下去,大家的饮食只会愈来愈失衡。
  
  原因1 制造者迷思→贪图利润或方便
  
  制造者做出假食物,有时是因贪婪想赚取更大利润,有时是因贪图方便想简化制作流程,但无论哪一种,都不可取。
  
  ◎真米粉的制作耗时费力
  
  以纯米粉为例,其原料只有米和水,但做法相当繁复——先将收成的在来米放进谷仓囤放九个月至一年,等水份自然蒸发变为陈米;取出在来米泡水一整晚,研磨成米浆,再用重物沥压水份成米块;米块搓揉後蒸制,然後捣碎再搓揉,压成细条状的米粉;把米粉放入蒸笼蒸熟,整理好晾乾,透过风吹和日晒让筋性产生,才算大功告成。我询问过工厂,按此标准去落实,3天才能制作5百斤「真米粉」,既耗时又耗力,且口感无法与市售相比。
  
  ◎假米粉为什麽没有米?
  
  前阵子新闻报导米粉被检出含米过少、甚至不含米的假米粉,是用大量「玉米淀粉」取代在来米,又添加了「明胶」,制作步骤极度简化,只需把玉米淀粉加热水放入机器中搅拌,再以成形机器做成米粉,经快速乾燥机处理就完成了,轻轻松松,一天就能制作5千斤「假米粉」,而且做出的米粉弹Q,很讨消费者的喜爱。如果没有职业道德,一心贪图近利,只想要轻松或迎合市场,便不难想像会选哪一种做法。
  
  「玉米淀粉」是玉米加工的副产物,价格比在来米低廉,营养也较差,有时厨师会用它取代太白粉来勾芡。有些工厂在制作玉米淀粉时,便加入「亚硫酸盐」进行杀菌和漂白,用这种玉米淀粉制作米粉,吃下肚可不是只有消化不良的问题,还会累积毒素。
  
  ◎标榜「天然酵母」的面包为什麽能规格化?
  
  很多面包店标榜使用天然酵母,但真实比例有多高,我抱持怀疑。天然酵母是活菌,只要是活物就有差异性、有脾气,也会受温湿度影响,外在条件一改变,结果就会不同,甚至可能发酵失败。如果面包店都使用天然酵母,面包大小却永远整齐划一,那未免太厉害了!
  
  为了追求口感稳定、味道一致、尺寸规格化,有些面包店舍弃天然酵母,使用化学发粉,不仅轻易达成前述要求,还能节省成本、降低失败率,代价是做出的面包不健康,容易引起过敏或胃酸过多。
  
  原因2 通路商迷思→为了刺激销售!
  
  通路商连结制造者和消费者两端,本肩负着沟通协调的职责,但为了省麻烦和利润取向,往往一味要求制造者妥协、诱使消费者掏出更多钱,这是很遗憾的事。
  
  ◎魩仔鱼够白就好卖?
  
  魩仔鱼不是一种鱼,而是一、两百种鱼苗的统称。市面所看到的魩仔鱼几乎都是熟的,渔民捕捞之後就在船上将鱼苗煮熟,因为煮熟之後鱼体会变白,才看不出是多种鱼苗混杂在一起,卖相比较好。由於消费者偏好又白、又大、又完整的魩仔鱼,通路商便回头要求渔民「加料」,煮鱼时放入漂白剂或萤光增白剂,把魩仔鱼煮得雪白,回到渔港才能卖到较高的价钱。
  
  ◎为何不推广食用油用途?
  
  食用油种类繁多,适用的烹调方式自然不一样。举例来说,葵花油的发烟点只有摄氏107度,适合凉拌或水炒,拿来煎鱼就不对;冷压橄榄油、未大豆油和花生油的冒烟点都是摄氏160度,足以应付中火炒菜;而葡萄籽油216度、未精制苦茶油252度,相对更耐热,可用於煎煮;若要油炸,猪油含饱和脂肪酸,相对较为合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