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求「澄澈」:维持食材原本的味道

导读:发挥食材原有风味,是日本料理的理想与目标。若要解释这种美味究竟藏身何处,只能说在那滤掉浮渣、洁白或去杂味後,在食材核心的地方,有着微妙又细微的美味(或好闻的气味)...
  追求「澄澈」:维持食材原本的味道
  
  发挥食材原有风味,是日本料理的理想与目标。若要解释这种美味究竟藏身何处,只能说在那滤掉浮渣、洁白或去杂味後,在食材核心的地方,有着微妙又细微的美味(或好闻的气味),这是在味道繁杂或带臭味的食物中感受不到的。像是把糙米精米成白米,或是研磨酿酒用白米的做法,都是基於这种概念而诞生。
  
  我们煮鱼前会先洗鱼(去鳞、鳃、内脏跟血,擦乾多余水分),煮菜前会把不可吃的皮先去掉;虽然内脏跟皮都有其风味跟营养,可是同时也存在着杂味、臭味或毒素。看破这些隐忧,只吃乾净无虑的地方,就是日本料理的感性。
  
  中国或欧洲等地方丝毫不浪费所有猪内脏和猪血,会将其加工成香肠等食物再享用。但是日本只吃猪肉,就连鱼头或鱼骨都不会出现在喜庆等特殊场合,只会当日常食材使用。
  
  将洁净的部分发挥到极致,同时将不需要的东西断然丢弃。虽然爱物惜物的心态受到认同,浪费的程度也超过众人想像,不管哪个面向都是真正的日本。区分乾净与不乾净,以及在区分过程中察觉到污秽存在等行为,或许已默默的将所有事物皆有双面的观念,根深蒂固於人们心中。因为有光,所以才有黑暗。因为在事物中执拗追求清净,才在过程中看见黑暗,潜意识感受到事物皆有表里两面的事实後,不知不觉便将两者视为理所当然。我认为,现在的我们必须正视且承认自己的双面内在,把它视为一种非理所当然的存在去认真思考,就能找回并维持稀有的高贵特质。
  
  烹调日本料理时重要的是追求澄澈,避开所有混浊不清的部分。日语里的「不好意思」(すみません)就由此观念发展而来,事情顺利时会说「澄澈了(澄みました)」,不顺时则说「不澄澈(澄みません)」。所以当大家一起吃火锅时,一定会有一个人帮忙捞去浮渣,这个行为代表着除去毒物。虽然也有为了健康把富含营养的食材完整吃下肚的观念,不过调理过程中早已具备不将会伤身体的食物当作食材,避免罹病风险。日本人在学习相关科学理论之前,早已养成这些习惯与概念。因此,以日本料理的烹调技术正确调理出的食物,不只细菌甚少,味道也有一定的保证。若将这个烹调概念结合现代卫生管理的理论及技术,越能维持身体健康。
  
  透过过滤等过程,揭开隐藏在食材里的真实风味,对我们来说是美味精华所在。因此常以口中余韵迷人(口中残味佳)、爽口(味道单纯不繁复)、清爽(不腻口),来形容日本料理的味道。
  
  直接用一根原木刻出的佛像被称为「雕」,相反的,加了泥土塑造出的佛像则被认为是「塑」。以此概念来看,日本料理算是「雕料理」。但有时除去浮渣也会同时去掉味道和营养,而我们却会为了去除杂味而感到欣喜。因此推崇澄澈高汤的原因,是因为它能在无味化後的料理中增添鲜味,并用视觉或触觉来补全无法满足味蕾的味道缺陷。

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,时尚生活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

关键词:
分享:
上一篇:味觉,感知食物的世界 下一篇:开咖啡店没有捷径 Caffe Pascucci与你分享成功法则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